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23 20:13:02 点击数:
“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时表示。此前,嘎拉村的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情况,表达感恩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
回信消息传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与激动之中,每一位村民的脸上都挂着笑容,那温暖的氛围,正如阳光洒满山谷。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首次挺进雪域高原,所到之处满目皆是新气象。
如今,西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气象助力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稳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取得显著成效,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这片雪域高原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近年来,林周县以青稞产业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青稞气象服务中心立足本地特色,在粮食安全保障、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示范作用。”拉萨市林周县委常委、副县长洛旦坦言。
“那曲是我国虫草产区海拔最高区域,集中采挖期间多雷电、冰雹等天气。气象部门强化科普和预报,今年已累计发布各类服务信息100余期,切实为群众有序采挖虫草筑起安全防线。”那曲市副市长达瓦次仁表示。
“气象局为109国道交通等提供了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服务,最大程度减少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一代代安多气象工作者坚守在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海拔高,境界更高!”那曲市政协副主席、安多县委书记高军涛说。
行走在高原,多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点赞气象工作。守望在高原,更感受到“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光芒。
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党中央最关心、最牵挂的地方。1950年10月,首批随十八军进藏的气象人员在昌都建立了西藏第一个气象站——昌都气象站,由此开启了西藏真正意义上的气象工作。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西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气象发展道路,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适应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自治区气象部门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气象科技和服务成果普惠雪域高原,结出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果”。
西藏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令人感慨。1962年,不少县乡才开始推广农具,改变过去木犁耕地、手拔收割、牦牛踩场等方式,用上铁犁、镰刀和石磙。
日喀则市江孜县,一家街头小店里,藏族小伙儿索朗群培正在制作青稞面包。“青稞能做出很多花样,店里最受欢迎的是青稞爆米花。”青稞在西藏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高海拔地区适应性最强的特色农作物之一。2024年,西藏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10万吨新台阶,其中青稞产量首次达88.8万吨,创历史新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青稞产量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科技助力。拉萨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持续六年开展分期播种试验。在220个试验分区中,科技人员从3月中旬到5月上旬,共设置7个播种梯度进行对比研究。“同为‘藏青2000’品种的青稞,在4月5日播种的,其亩穗数达42.6万,比4月25日播种的多出5.8万穗。”该站副站长次仁多吉说。
目前,立足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自治区气象部门持续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发挥青稞气象服务中心优势,优化“气象+农牧”大数据平台,让西藏百姓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
避害就是增效。仅2024年,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展“叫应”696次,成功应对全年28次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在7月24日尼木县罕见泥石流灾害中,气象部门强化服务联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高效,33户284名群众提前安全转移。拉萨市副市长扎西白珍一行还赴尼木县开展灾情调研,市县两级政府对气象预警信息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示肯定。(延伸阅读:预警响、会议停、预案启!尼木县284 人“跑赢”泥石流)
高原之上,各族人民正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如今,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在职职工中,藏族占比70.7%,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29.3%。
草木青葱,河水蜿蜒,七八月的雪域高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大江大河发源地,青藏高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敏感区”,在气象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1998年,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成立,两个中心同时设立在在气象部门,自治区气象部门肩负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分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20周年。自治区气象部门持续服务保障植被、湖泊、湿地河流、冰川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守护“世界屋脊”生态底色。
珍惜一片绿——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当地生态保护修复及森林防火工作,结合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为“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造林绿化工程提供监测评估依据;建立大型无人机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仅2024年地空协同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8次,全年增加降水1.67亿吨。目前,气象助力拉萨南北山绿化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完成营造林70万亩。
保障一片蓝——气象部门通过遥感监测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并监测汛期主要江水流量,保障防汛;联合水利部门深化“河湖长+气象”机制,协同推进23条主要河湖“四乱”治理和智慧河湖建设。2016年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全区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96%,比重全国第一。
守护一片白——气象部门开展连续动态监测,分析冰川、积雪面积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影响及稳定状况,记录下西藏17个重点监测冰川退缩趋势和变化情况,助力决策服务;以高原遥感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为出发点,广泛开展创新和应用性研究,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主要湖泊、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的影响。
此外,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自治区气象部门高度重视高原核心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摸清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家底”,制作发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等产品,服务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长远规划。
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周少科表示,2024年9月,在日喀则成功实施的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填补了西藏人工影响天气空中作业力量的空白。
据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西藏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增加到1072种,已正式发表新物种5个,新发现中国新记录物种5种、西藏自治区新记录物种20种。
今天的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复兴号”动车驰骋雪域高原,拉日高速全线国道川藏段建成“超充绿廊”,国际国内航线个。
109国道是进出藏重要通道,承担着85%以上的进出藏货运量。然而,这条公路要翻越海拔5231米、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超过120天的唐古拉山口。今年夏季,随着青藏公路109国道格尔木至那曲段提质改造工程开工,安多县气象局结合这一重要“民生工程”需求,为109国道提质改造三个工区提供专题气象服务,并针对高影响天气开展递进式服务。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未来3天,109国道贡玛日至北大门段多雨雪天气,6月17日午后易出现短时雷暴,请施工人员提前做好准备。”6月15日,一则气象服务专报送抵安多县109国道提质改造项目指挥部。17日15时许,这场预料中的雷暴大雨伴随冰雹倾泻而下。由于工程部提前收到了预报预警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避免了损失。为此,项目指挥部专门回信向安多县气象局表示感谢。
在“生命禁区”藏北高原,老一代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带着中央嘱托,把安多气象站建于冻土之上,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为破题虫草采挖季“撞档”雷电高发期,那曲气象部门以递进式服务筑牢雷电防线、持续强化藏汉双语防雷科普活动,倾力守护“雪山前的匍匐寻觅”。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一批批援藏干部把西藏作为第二故乡,创造性开展工作,为西藏气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气象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共建成各类气象探测站点1396个,基本实现全区主要城市、交通要道、重要河流和易受灾地区重点覆盖,全面实现“乡乡有站”目标。高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32部天气雷达组网应用,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建成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短临预报、网格化气象要素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延伸期气候预测等业务,实现74个县(区)中短期、695个乡(镇、街道)精细化预报全覆盖。实现了0—2小时内,拉萨、山南等区域逐6分钟更新公里级对流识别、监测、外推预报,重点区域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9分钟。
2024年,拉萨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达74%,指数增幅10.9%,位居四川成都(增幅12.2%)、辽宁大连(增幅11.4%)之后的指数增幅第三位。
旅游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2024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高达63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5.8%。在林芝,气象局作为桃花旅游文化节组委会成员,助力打造星空下的桃花节;日喀则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气象局协同推动“文旅+气象”融合,打响“珠峰之乡·吉祥日喀则”这一品牌;阿里地区是北半球陆地理想的天文观测地点之一,当地的阿里暗夜公园是国内首家以星空观测、星空摄影、星空保护为主题的暗夜公园,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2025-01-14
2024-11-01
2024-10-28
2024-10-23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