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04 10:06:00 点击数:
不仅是本科生,就连研究生的学费也在上涨,有的专业甚至比原来飙涨了180%。
拿到某211大学录取的赵强(化名),还没来得及消化眼前的好消息,就因为学费让他恼火了好一阵。
原本去年就可以入读大学的他,因为没有录取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选择了复读。谁承想,今年他心心念念的专业却提高了30%的学费,5500元忽悠悠涨到了7700元。
赵强出身农村,父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上大学本就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有一定困难,在得知学费上涨后,赵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母的全年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7700元的学费等于用掉了家里1/3的收入。
两年20几万的学费,着实给张鑫一家浇了个透心凉,虽然母亲很开心他能顺利上岸,但这笔钱对于他们家来说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拿得出来的。
中西部地区的太原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就由6000元/年上涨至8970元/年;四川大学工科专业也由原来的6600元/年,调整到9960元/年。
新疆某211大学理工类专业学费涨幅在500元-1000元,文科类专业900元-1800元,而医学类、艺术类专业的涨幅则在1200元-2800元之间。
以上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更为明显。南京某民办学院播音主持、新闻传播在内的专业由17200元/年涨至27800元/年,涨幅超六成。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学费达到8万,应用统计专业的学费为6万。大学翻译专业由2万,直接飙到了56000,妥妥地翻了近三倍。
再加上部分国内高校不再为硕士提供宿舍,如果在北京租一间最便宜的民房一个月也得3000元左右,两年时间少说也得7万多元。
直到2007年国家对高校学费标准做了统一要求,5内不得超过当时的费用基准,国家和地方共同参与,给予高校一定的经费补贴的政策。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除了国家及地方补贴外,就是学费以及社会捐赠。
这源于大学扩招后,升学率由之前的4%增长到近60%,大学生也从1999年的150万人飙涨到2025年的1222万人,巨大的教育经费支出使得财政补贴力不从心。
一般而言,高校通过社会捐赠获得的资金并不算多,在财政补贴放缓的情况下,学费上调就成了平衡的支点。
从2016年开始,公办高校逐步上调学费。特别是2020年之后,国内多地都宣布调整学费。
而民办高校的学费一直以来普遍偏高,招生季经常会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再加科研能力有限,只有在不断扩招和涨价的循环中,以价补量弥补教育收入缺口。
这使得学生对于公办大学的需求远远高于民办,也因此公办大学所承受的经费压力也更高。
高校主动盘活资源、服务对外承包、学费上调增收,系列组合拳操作下来,确实给部分学校增加了流动性。
好在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国家也在助学政策以及奖学金政策方面不断加码,为有求学愿望以及未来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铺路。
去年10月,国家发布通知将助学金由每年3300元调整到3700元,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再增减。奖学金则针对本专科生由5000元调整到6000元,研究生由8000元提高到10000元。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人力市场明显供大于求。1222万毕业生蜂拥而至,压力不可谓不大,而招聘市场却出现了学历倒挂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铁路和电网行业最为明显,有的本科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甚至选择重新读专科,正是看中了专科诱人的就业率。
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当地的就业率几乎在100%,对于很多求稳的普通家庭来说也许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事实上,这所学校已经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而且人数和专业都在不断增加。
当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不再具有光环效应,高校在不断上调学费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所授技能和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023就业蓝皮书》提到,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只有7%的人能达到月薪过万。还有将近三成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
目前,将近60%的毕业生为了规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或者是留学。而2023年北京硕博毕业人数超本科生近3万人,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低10%,这也说明学历倒挂正在持续升级。
学历贬值与学费上调使得一个个普通家庭,也开始在“上不上得起”和“值不值得上”之间思考。
学费攀升不仅仅是家庭账本的数字变化,高校该如何作为,又该怎样对接社会需求。
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真正实现为个体赋能,才是“万元学费”时代更应该寻找的答案。
2024-12-30
2024-12-11
2024-11-23
2024-12-12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