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8 07:08:41 点击数:
2025年夏天,大学标志性的“5000元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大学学费或将迈入“万元时代”。
据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所高校陆续上调学费,平均涨幅约10%,一些省属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涨幅在500–2000元之间;
民办高校涨得更猛,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费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总价直逼5万(搜狐网)。
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福利”,但它却长期享受着 “类公共福利”的地位:
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来自政府,学费20年几乎没涨,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1985年以前,中国大学几乎全由财政兜底,大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奖学金,毕业就分配,被称为“天之骄子”。那一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到129万人,博士还不到1000人。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飙升到近60%,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全民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翻了近八倍。
2025年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元,比2024年预算执行额还下降了约4.7%(教育科研网)。这意味着,在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民办学校扩张迅猛的当口,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压力开始向下游传导。部属高校尚有余地,但省属、市属高校正面临经费吃紧,教学预算越来越依赖学费维持。
202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35%。
对比之下,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国家统计局)。
当学费涨价潮来袭,公立高校、民办高校,都不约而同选择涨价补缺口,甚至跑马圈地。
一些民办学校的生意经,靠的不是科研教学,而是“扩招+高价+低成本”的熟练公式。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总数超3000所,其中民办高校76 4所,占比四分之一。这些民校背后多为盈利性教育集团:
中教控股2022年营收47.5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利润率38.7%;
这个回报率,远超多数制造业公司,直逼互联网企业,就算放在A股也是“白马股”了。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四年下来十多万元的投入,简直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如果把大学想象成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更能很好理解——资产要盘活,服务要承包,学生要变现。
广东财经大学2024年选择将自营食堂全部外包,仅此一项就节约1,840万元运营成本。陕西财经大学也在预算中,将2,000多万元投入到校园物业、安保等环节的市场化承包。
这些只是“开源节流”的初级操作。更深一层的动作,是大学开始将“资源”当成产品卖:
最夸张的是,有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采购、招生推广、专业运营都交给外包公司运作。
清华大学通过教学楼冠名筹得超8亿元;复旦管院设“案例室冠名权”,捐赠30万即可永久镌刻姓名。
这早已不是个别高校的“突围尝试”,而是一整套系统性财政与资本逻辑的共同驱动。
当财政不再兜底,大学的“成本”开始一层层转嫁到学生和家庭头上;而当教育资源被打包进入资本逻辑,大学就成了对学生家庭的一次“结构性融资”。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2025年增至1222万,增幅超14%;
虽然就业率维持在8 9%左右,但真正进入稳定事业单位的比例不足一半,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灵活就业、营销、服务行业。
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元,高职为4683元,其中57.8%的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只有7%“破万”,远低于城市白领的平均起薪线。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研显示,高达60%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留学,是为“暂时规避就业压力”,且认为“本科文凭不再保值”。
拼尽全力考进大学,出来却只能月薪5000;而支付的成本,早已不是单纯学费,而是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与机会成本。
过去的“寒门出贵子”,变成了“中产买安慰”。高等教育的性价比,还配得上“全民投入”吗?
当大学悄然退出福利体系,竖起一道“资源定价的门槛”,它就不再属于所有人。留下来的,不仅是“值得上”的人,更是“上得起”的人。
2024-11-05
2024-12-23
2024-11-22
2025-01-25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