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4 19:31:56 点击数:
前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首个国家标准,并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标准明确了覆盖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链条的规范指引,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标准化指导,防止餐饮浪费。
近年来校园餐事件频发,暴露出校园餐饮管理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与各部委出台的政策文件形成政策合力,为破解校园食品安全的困局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指南发布到正式实施仅余4月,聚焦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校园配餐服务企业如何查漏补缺,高效响应?要素过多,建议收藏细看。
2023年,江西鼠头鸭脖事件折射出校园餐饮外包管理的严重漏洞。涉事高校食堂在2021年就曾因鼠患问题被曝光,但承包商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校方也未建立持续监督机制。这一事件暴露出以下三个关键问题:病媒生物防治标准执行不力、采购加工环节监管缺失、问题整改流于形式。
2024年,云南昆明臭肉事件凸显出供应链管理的失控。调查显示,变质猪肉进入校园的关键在于:冷链运输环节温度监控失效、食材验收环节感官检验缺失、质量追溯体系形同虚设。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学校食堂的日常检查记录显示,验收人员连续多日未按规定执行查验程序。
2025年,浙江余姚绞肉机活蛆事件反映出后厨卫生管理的系统性失效。涉事食堂虽然制定了设备清洁规程,但既没有配备专职清洁人员,也未建立清洁效果核查机制。监控视频显示,同一台绞肉机连续多日未经彻底清洗就投入使用,最终导致虫卵滋生。同年7月,甘肃天水血铅事件暴露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法盲现象。幼儿园长期违规使用工业级含铅添加剂,既没有建立采购台账,也未执行使用登记制度。更令人震惊的是,园方管理人员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不知道添加剂需要专门管理。
综合分析这些事件,可以发现校园餐管理存在三大制度性缺陷:1.责任传导机制断裂。在承包经营模式下,学校普遍存在以包代管倾向。学校的日常监督停留在纸面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这种责任虚化现象直接导致鼠头鸭脖等事件重复发生。2.过程控制体系失效。校园餐涉及采购、储存、加工、配送等多个环节,但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普遍薄弱,以臭肉事件为例,从冷链断裂到变质肉品进入加工环节,本应发挥管控作用的节点都未能有效拦截风险。3.追溯记录制度失灵。台账管理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教育部2024年的专项检查发现,学校普遍存在食品添加剂台账存在记录不全、信息虚假等问题。在血铅事件中,如果有真实完整的台账记录,完全可以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违规行为。
为了针对性解决这些制度性缺陷,需要建立技术赋能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智能化的责任落实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工作流程。电子签章系统提升责任认定效率,AI辅助的检查清单提高问题发现率;物联网赋能的全程管控。在关键控制点部署温湿度传感器、AI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例如,在冷链环节安装温度监测装置,当温度异常时可自动预警并锁定问题批次;在后厨加工区设置行为识别摄像头,实时捕捉违规操作;云端化的台账管理系统。建立包含八大核心台账的电子化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不可篡改、全程追溯。智能台账系统可以自动生成采购记录、同步添加剂使用数据,并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也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当科技手段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有望构建起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社会共治的新型治理体系,让每一份校园餐都成为安全餐、营养餐、放心餐。技术层面的升级与治理理念的革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议制定《智慧食堂建设规范》等配套标准,明确技术应用的具体要求。同时建立校园餐饮供应商的黑名单制度,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强化技术应用保障。将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投入保障范围,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进行数字化改造。培育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为学校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向家长开放明厨亮灶数据端口,建立便捷的问题反馈渠道。
餐餐安系统功能覆盖大中小幼食堂使用场景,软硬件协同配套,目前已在成都七中、聊城大学、天府新区麓湖幼儿园等全国10000+所学校部署应用。食安就是餐餐安,重视食品安全智慧化建设,用科技力量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13年专业团队为您服务,如需了解详细解决方案,欢迎致电售前热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2-23
2024-12-13
2025-01-14
2025-01-10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